写作误区:人物描写,你真的会吗?95%的作者忽

摘 要

  前些天,有小作者私信我说: 描写人物时,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。 比如某人生气时,只会写皱眉、瞪眼、扁嘴,总感觉缺了点什么。 还有在对话中,也只会写挠挠头,或转身一看

前些天,有小作者私信我说:

描写人物时,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。

比如某人生气时,只会写皱眉、瞪眼、扁嘴,总感觉缺了点什么。

还有在对话中,也只会写挠挠头,或转身一看,反正不是挠头,就是转身的那种。

明明想好什么神态,什么心理,可一动笔,语言就老土了——吃饭了没有,吃了——就像小学生写作文一样。

学了很多人物描写技巧,却依然写不好一个人物。

都知道,人物描写,要从语言、动作、心理、神态和外貌等方面入手,具体如何搭配呢?千万别懵了。

其实,人物描写没那么复杂,抓准“一静多动,相互制衡”即可。

你为什么写不好人物?可能在“制衡”方面出了问题。

“一静”指外貌的静态描写;“多动”指动作、语言、神态和心理的动态描写。

不必面面俱到,但一定要相互补充、相互制约。

比如外貌描写过多,缺少动态描写的补充,就会失去活力,让人昏昏欲睡,如有的小说里出现大段的外貌描写:

床上睡着一个人,身高170左右,上身穿着橄榄色西服,下身着一红格子长裤,脚上套着一双五趾凉鞋。

一头油光可鉴,苍蝇都要滑倒的“秀发”;面色苍白,嘴唇紧闭,上方还有一排黄绒毛,看样子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。

这段看似不错,如果不是很有特点的话,该有多么无聊啊!就像一个死人,静静地躺在那里让你看。

假如再描写他一起一伏的腹部,或眨下眼,说句话,将会很更生动,至少证明他是个活人吧。

在塑造人物时,应特别注意动作描写、心理描写的制衡关系——有你没我,有我没你。

当在心理描写的时候,尽量避免多余的动作描写,否则,会干扰,破坏当前意境。

就像你跟女神四目相对时,各自在心理对话,突然,服务员端了两杯咖啡,瞬间尴尬无语,情致全无。

而在描写人物动作时,一般都是三个以上的连续动作,不会出现心理描写。如琼瑶的《紫贝壳》对梦轩的描写:

他坐起身子,掏出烟盒,抽出一根烟,点燃,深吸一口,对着黑暗的虚空,吹出大大的烟圈。

感觉不错吧,里面没有一点心理描写,否则,就会局限空间,限制想象,不会出现“一千个读者,有一千个哈姆雷特”的神奇效果了。

所以,刻画人物,不是“语、动、心、神、外”方面的简单罗列,而是要达到一种制衡状态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